三賢清韻傳廉音
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
在山東省青州市這座古城內,循“廉”音而行,必定要先走進位于范公亭公園的“三賢祠”,在唐楸宋槐、蒼松勁柏中,回望一段激蕩的歷史,傾聽一個個勤政愛民的故事,感受那一股純凈而又溫暖的三賢清韻……
三賢指的是富弼、范仲淹、歐陽修三位先后出任青州知州的北宋名臣。他們雖任職時間并不長,但都是心系黎民、清廉自守、廣施德政,為百姓做了大量的善事義舉,深受感念和愛戴,所以才被百姓敬稱為“青州三賢”。
北宋慶歷七年(1047年),富弼以資政殿大學士加給事中的身份知青州,從此奏響了三賢清韻的序曲。當時,恰逢河朔一帶洪水成災,數(shù)十萬流民奔涌至青州境內,富弼毫不猶豫動員所屬各州縣騰挪公私房舍10萬余間,妥善安置災民。
有人勸富弼謹慎行事,不要一下子接受這么多的災民,萬一出事,不好交代。他堅定回應,豈能以一己之安危,而棄數(shù)十萬性命不顧呢?富弼把災民分散安置,組織當?shù)毓倮舴謪^(qū)管理,并且勸說本地富戶捐獻糧食,開倉賑糧,供應災民。他同時下令,山林坡澤中可供食用的,任憑災民采集。
第二年夏天,青州一帶糧食豐收,富弼據情為災民發(fā)放歸家口糧,救活了大量災民。不僅如此,富弼還從災民中招募選拔了一批青壯年當兵。富弼推出的這一系列賑災方法,簡便易行,周密可靠,效果很好,此后各地紛紛效仿。
朝廷知道富弼的功績后要獎賞他,他堅辭不受,認為救災濟民是地方官的職責,能救活數(shù)萬人,勝過24歲當宰相。由此可見其愛民勝過官職的高尚情懷。富弼擔任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重臣,史稱其公忠直亮,功成退居,朝野倚重,有大臣之風。他一生做過許多事情、取得很高成就,但從不夸耀,對青州救濟災民卻多次津津樂道,并把此事寫成《青社賑濟錄》一書。富弼在青州任職三年多,政績顯著、深得民心,他離開青州時,百姓在瀑水澗旁修筑“富公亭”以作紀念,后改建為“富公祠”。
皇祐三年(1051年),范仲淹接替富弼任青州知州,此時他已是遲暮之年,但他不顧年老體弱,帶病處理繁雜的公務,還經常微服察訪黎民百姓,體恤民情。范仲淹上任之初,青州糧食價格還是很高。按照當時朝廷的規(guī)定,青州百姓的皇糧要跑到博州去交納。青州糧價昂貴,再加之路途遙遠,成本很高,百姓不堪其苦。
范仲淹經過調查,知道博州的糧價比青州便宜許多,于是改變以往的做法,讓青州百姓按照正常年景的糧價交錢給官府,以款代糧,然后派人去博州就地購糧,很快就完成了預定的皇糧任務。事后,范仲淹還令人把購糧剩余的錢款退還給百姓,青州百姓感動不已,“因立像祠焉”。當時,青州流行一種眼病,蔓延多年,難以治愈,困擾百姓。范仲淹親自搜集民間藥方,利用清澈的陽河泉水調制成“白丸”,為不少人治好了眼病。為此,范仲淹把調制藥丸的清泉命名為“醴泉”,并在醴泉上建造了一座亭子,后人感念范仲淹的功德,將此亭稱為“范公亭”?,F(xiàn)此亭就位于三賢祠迎門處,參觀的人們一走進祠門,便能將歷史定格在范公汲水治病的場景。
皇祐四年(1052年),64歲的范仲淹被調往潁州(今安徽阜陽)赴任途中溘然長逝,但他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拳拳為民之心和家國情懷一直長存并綿延流長,為中華優(yōu)秀人文精神和清官文化的積淀,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1934年春,馮玉祥來到青州拜訪“范公亭”,壯懷激烈之中,他揮筆寫下一副對聯(lián):“兵甲富胸中,縱教他虜騎橫飛,也怕那范小老子;憂樂關天下,愿今人砥礪振奮,都學這秀才先生?!?/span>
北宋熙寧元年(1068年),歐陽修以兵部尚書知青州,他是繼富弼和范仲淹之后,到任青州的又一位賢臣。他到青州后,奉行“寬簡而不擾”的施政方針,剛到三五天,官府事情已減去一半;兩月之后,“官府如僧舍”;兩年之后,出現(xiàn)了“年時豐稔,盜訟稀少”的景象。有人問歐陽修,為什么為政寬簡而事不廢弛呢?歐陽修說,如果以放縱為寬,以略為簡,那么政務就會弛廢,百姓就受其害。我所謂的寬,不去做苛刻而急切的事;所謂簡者,不做那些繁雜瑣碎的事情罷了。這種寬簡不擾,是自己不求政績、不求聲譽,單求與民方便、休養(yǎng)生息。
政聲人去后,豐碑在心間。如今的三賢祠,院內唐楸宋槐,老干虬枝,沐千年風霜,依舊蔭翳蔽日、生機盎然,繼續(xù)守望著三賢,蔭澤著世人。正如三賢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、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、勤政愛民的嘉言懿行一樣,歷久彌新,熠熠生輝,如黃鐘大呂一般,一直教育、警醒、砥礪著后來人。